炎熱的夏天,加上溫室效應的增溫,氣溫要突破35℃已經不是新鮮事,然而因高溫而引起的熱傷害卻屢見不鮮。無論在家庭、學校、軍隊和醫院裡,都會碰到這個問題。
所謂熱傷害可分為三類,分別為熱中暑(Heat stroke)、熱衰竭(Heat exhaustion)及熱性痙攣(Heat cramp)。另外一個名詞熱痙攣(Febrile seizure),稍後為大家做進一步的介紹。所謂的熱傷害,廣義的說,就是當暴露於高溫環境中,沒有有效散熱,如熱天短時間的運動或長久暴露於熱環境裡造成體液流失過度,加上沒有好好補充液體,進而造成身體脫水,以及鈉鉀等離子的散失造成血容積過少,血液濃縮,接著會發生嘔吐或拉肚子,造成體液進一步散失。情況嚴重者將使心臟血管功能失調,出現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和乳酸過量堆積。
因為天氣溼度是影響人體散熱最重要的因素,故在台灣夏季高溫及高溼度氣候下,人體散熱更為不易。老年者、生病者、肥胖者及酒癮患者等,更是容易產生中暑現象。熱中暑和熱衰竭都是容易發生在高熱及潮濕的環境之下,但此兩類情形為截然不同的疾患。
首先介紹熱中暑(Heat stroke)。熱中暑一般分成兩類,外因性熱中暑導因於外界突然出現大量熱能,而無法在短時間內排出,如1995年美國芝加哥熱浪、2003歐洲熱浪襲捲。或是老年人與慢性疾病者,常在服用一些抑制排汗的藥物或利尿劑而導致熱中暑。內因性的熱中暑常常是因為內源性的熱產生過多,超過身體所能排放的熱量所致。多發生於健康的年輕人在激烈的勞動或運動(如長途行軍)時發生。
熱中暑常有頭痛、頭暈和疲倦的前兆,流汗很少,皮膚發熱,摸起來燙燙地,而且乾燥。脈搏跳動快,血壓可能增加或是沒有變化,嚴重時可失去判斷力,昏倒,數小時內可致死。體溫有時很快的到達40℃至41℃,而連續高溫所造成的循環衰竭可致死或造成永久性腦傷害。因此夏天時,如果從事室外活動,感覺到全身發燙、眼睛發熱及頭暈時,一定要找個蔭涼處休息喝些冷飲,否則很有可能會熱中暑。
遇到熱中暑的必須立即移至蔭涼處,放低頭部並鬆開衣服,利用冷水擦遍全身或使用冰涼毛巾包裹身體,最好再加上風扇吹身體。如在野外可選擇浸泡於湖泊溪水中,使身體冰涼容易散熱。假如有發抖現象,則降低體溫的舉動必須緩慢進行,因為過度降溫引起發抖時,會升高人體中心體溫,反而有反效果。此外,體溫要時常測量,以防太高或過低。如發現患者呼吸困難,則須立即施予人工呼吸。
臨床上診斷熱中暑依據
1.嚴重高體溫(中心體溫>40.6ºC)
2.中樞神經異常(包括躁動、昏迷、抽搐、昏迷等)
3.乾熱皮膚及排汗困難。
很多人會以為只有夏天才會熱中暑,其實不然,熱中暑並非只發生在夏季,只要夠悶熱,全年均可能發生。而且也不一定與熱浪(heat wave)有關,在持續高氣溫、高濕度下,中暑也可發生。
熱衰竭(Heat exhaustion)是由於流汗過多,卻無液體或電解質補充所致。它會令人疲倦、身體感到軟弱無力、精神不安。當體液損失過多時,會造成人體循環衰竭,而出現脈搏微弱無力、血壓低、皮膚濕冷及膚色蒼白,接著會失去知覺。輕度熱衰竭是因長期於酷熱環境中工作,造成體溫稍高及暈倒,施以急救時,病患必須平躺,此時最佳的體液補充劑就是運動飲料和含鹽份的水。
熱性痙攣(Heat cramp)導因於在高熱及高濕度環境或是散熱不佳及空氣不流通環境中運動或工作時,因流汗過多和體液喪失而導致痙攣的現象。許多年輕人在從事球類運動時,常會碰上這種情形。患者常突然於四肢肌肉(如小腿肌肉)發生劇痛及抽筋,使肌肉摸起來有如硬塊。一旦抽筋發生在腹壁肌肉,疼痛起來便如同急性腹痛。
處理熱痙攣的方式:先將患者迅速到陰涼通風處仰臥休息,解開衣釦,腰帶,敞開上衣,然後再喝些涼開水或鹽水。如果意識喪失,痙攣劇烈,應讓患者取昏迷體位(側臥,頭向後仰),保證呼吸道暢通,同時快速通知急救中心。若虛脫者甦醒,也應抬送醫院,嚴禁讓患者自立行走,更禁用Atropine及任何鎮靜、安眠或抗癲癇藥物。如果狀況穩定可以藉由休息、喝運動飲料或含鹽水份等來改善。
防範夏季熱傷害必須要具備一些常識,千萬不要在很熱或通風不良的環境下運動、工作,此外要有良好的散熱條件,例如穿著涼爽透氣衣物及好的通風設備。如果無法避免在此類環境中工作或運動,則必須適時補充運動飲料或含盬水份。
而熱痙攣(febrile seizure)的定義是發生在六歲以下兒童(六月前及六歲後很少)﹔通常發燒在38C以上,伴隨著發燒的肢體抽搐稱為熱痙攣﹔沒有神經系統之感染(如腦膜炎)﹔沒有其他代謝異常。熱痙攣原因不明,有些兒童有家族性,即家族中有人有同樣情形。痙攣症狀大多在發燒24小時內發生,特別是溫度急速上升時。大多數兒童在一次發燒病程中祇發作一次。發作時通常在15分鐘以下。發作多次、時間在15分鐘以上,要懷疑是否有其他引起痙攣的可能。
此症之診斷主要是排除其他神經方面疾病。有經驗小兒科醫生可以臨床觀察診斷。
熱痙攣為一種良性疾病且少有後遺症,較常出現在一歲到一歲半左右的幼兒,男孩比女孩多,它是兒童抽搐最常見的原因,熱痙攣並不是熱傷害的一種,而癲癇,腦部發炎引起的抽搐也不能稱為熱痙攣。5歲以下的兒童發生率約為3~5%,歐美地區比亞洲常見,在台灣發生率約為3%,男孩比女孩略多。
發作時的處理程序
熱痙攣發作,大多會在數分鐘內自動停止,也不會造成痛苦或死亡,首先讓孩子側躺,以免嘔吐物或口水阻塞呼吸道,可用枕頭放在小孩頭下避免碰撞,且清除周圍尖銳物品。鬆開過緊的衣物以免影響呼吸;若小孩口中有異物,可在側躺後將之清出,但不要太勉強。特別需要注意的是:
不可用任何東西(如湯匙、布)塞入病人口中,以避免造成牙齒斷裂或呼吸道阻塞,也不必撬開咬緊的牙齒,不要為了壓制抽搐而緊壓或束縛孩子的身體,否則會造成肌肉骨骼受傷及妨礙呼吸。不可施行人工呼吸,除非幼兒在抽搐停止後沒有呼吸才需要。在抽搐後不要馬上給小孩喝東西,以免誤入呼吸道。也不要立刻讓小孩子起來走動,因為抽搐後會嗜睡,容易跌倒。若高燒39℃以上不退,可使用肛門塞劑退燒,症狀緩減後,最好至醫院檢查,是否有其他造成抽搐原因,對症治療。
熱痙攣是一種良性疾病且少有後遺症,一旦發生,要鎮靜處理,發作以後,仍須就醫檢查是否有其他造成抽搐的原因,以免延誤了治療。
最後提供給大家一些實用的急救首則:
中暑急救五字訣:移敷促浸擦
移:迅速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的地方,同時墊高頭部,解開衣褲,以利呼吸和散熱。
敷:可用冷水毛巾敷頭部,或冰袋、冰塊置於病人頭部、腋窩、大腿根部等處。
促:將病人置於4℃水中,並按摩四肢皮膚,使皮膚血管擴張,加速血液迴圈,促進散熱。待肛門溫度降至38℃,可停止降溫。
浸:將患者軀體呈45度浸在18℃左右井水中,以浸沒乳頭為度。老年人、體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水溫過低不能耐受。
擦:四個人同時用毛巾擦浸在水中的患者身體四週,把皮膚擦紅,一般擦15—30分鐘左右,即可把體溫降至37—38℃,大腦未受嚴重損害者多能迅速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