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譜計畫」理論架構四之三
落實教學相長的對話學習
對話(dialogue)是人類的本能,但由於社會階級的形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陷入宰制或隸屬的型態,使得真正的對話已不可多得。對話是一種平等、開放、自由富有美感,時時激發新意和思考的交談。非對話式的互動則充滿了施教與受教,灌輸與受壓,強迫與受迫等對立、衝突的情境。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交談方式,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行為和生存方式,最終呈現了兩種不同的文明和文化模式。具對話精神的社會,減少許多人際間不必要的懷疑和敵意,擺脫灌輸和被動接受的意識,擴大思路空間和生命領域。
對話的形式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就已經存在,西方許多流傳的土著故事或印地安傳奇,記載著一群人在晚上圍坐營火旁,他們之間的聊天似乎沒有甚麼主題,東拉西扯,天馬行空,最後也沒談出任何結論,這些談話好像找不到貫穿的主軸。但是,第二天早上他們全體出動一起打獵去了,結果,他們各個心中有數,各司其職,有條不紊,不需任何明確的指令就完成任務,他們的角色是如何定位?誰在負責指揮?他們甚麼時候訂下狩獵計畫?對他們的行動默契難以理解,難道就靠每天晚上他們漫無邊際的聊天嗎?對話可能就源於這種非正式的談話,我們部落村莊時代的祖先,正式透過這種口語交流,逐漸建立各種約定成俗的默契。晚上在火旁圍坐,聊聊白天的活動,說說自己的心情,講講很久以前流傳下來的故事,這些交流像雲霧滋潤般,將社會成員緊密的融為一體,無形中教育人們如何在群體中生活。
古代先哲大師的教育模式,柏拉圖的「對話錄」,記載蘇格拉底與學生的對話,他用質疑作為教學的方式,這種所謂「蘇格拉底式的對話」促使學生激發思考和智慧。然而在目前的政治環境和機構管理中,對話仍未得到廣泛的應用,領導人的談話方式,更多是辯論、說服、談判,而不是傾聽和瞭解為目的的對話精神。在「論語」和「聖經」也有許多採用對話的形式,佛教中的禪語也充滿師父和徒弟之間的對話啟示。
對話的價值在於開放、主動的學習精神與機會,由成員集思廣益,提供充分發揮與學習的機會,盡情發展潛力,在互動中尋找成長的養分,嘗試各種讓理想成形的可能性,使成員的學習更寬廣。
對話過程的三個基本原則,第一是傾聽(Listening),除了看到在各種角色下個人的存在、感情、經驗與想法之外;還要去瞭解影響人的外在制度,以及內在的文化符碼。第二是對話、溝通(Dialogue),跳脫防衛、指責和妥協,嘗試去激發更多觀點,並尋找不同的觀點。第三是行動(Action),堅持執行「反思-行動-反思」的循環模式是行動階段的特色。行動是從自己或共識的小團體開始,再逐漸擴大影響範圍,讓更多人參與其中,期待最終可以落實改變。
*以提問開啟對話是有效學習策略
對話常以提問為基礎,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是最自然的學習方法,遭遇問題、解決困難、累積新的能力與經驗就是人類基本的學習法則。學識與資訊爆炸的時代,知識已多到無法直逐一講授,科技進步使得知識的半衰期縮短,新知識不斷湧現取代現有的知識,講授式的教學方式已不能滿足學習的需求,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重新發展,成為能適應知識爆炸時代的學習策略。成員是學習的中心,學習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團隊學習比個人更有效能,帶領者是學習的協助者而非知識的提供者。
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模式下,團體的目標不再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彼此」,相互肯定支持而發揮潛能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培養自我終身學習的能力,增進團體成員的關係,培養團隊合作與人際關係技巧,適應面對新的問題及不確定性,也培養批判思考的能力和創造力,閱讀的本質就蘊含著思考。論語闡明了學與思的密切關係,「學而不思則罔」;思考,讓學習更有價值。在學習過程最需要的也是思考能力的提升。閱讀或閱聽的內容需要經過反覆思考來內化,因為思考讓原本重要的事更呈現它的意義和價值
*以閱讀和共學的態度進行對話
對話可以在兩個人之間進行,也可以在任何數量的人之中進行,也可以與自己對話。它使所有對話者都能夠參與和分享對話所產生的意義溪流,並因此能夠在團體中建立新的理解和共識。從對話中得以瞭解身邊的每個人,從而學會在一起生活和工作。透過對話使彼此獲得學習。
*對話乃一種意願
對話就是讓彼此暢所欲言,將問題和事情說透,要做到這些是需要不斷加深彼此之間的信任和理解,信任建立在耗時盡心的相互傾聽的基礎上。由於經常話只說了一半,開放真實的交談難得一見。在對話中需具備「信任」、「接納」和「尊重」三項基本要素,每次對話都如同一場冒險,但因為這三項因素的存在,使整個過程得以化險為夷,而在當中獲得學習的豐富,學習的體驗有時候不也是一種冒險。對話的態度是很重要的,可能善於提問和傾聽,但如果只想利用技巧單方面操縱談話的關係,最後將導致對方的不信任。意圖決定了對話的基調和有效性,決定了參與的方式,當進行對話時,人們容易注意互動的技巧,忽略對話過程中人與人之間思想觀念的流動,不管交談技巧如何熟練,如果你談話的期待不明確,或者你傾向說服而不是瞭解,那麼就無法達到建立共識和合作關係。
*傾聽、覺察、反思乃對話必要歷程
對話需要具備敏感度,知道如何發言,也知道保持靜默的時候,若能觀察和感受到對話中發生的微妙氣氛和變化,也會知道如何對這些變化做出回應。能對互動中所發生的一切有所感受、有所回應是人類感知覺的基礎。
*透過與團隊對話創造集體智慧
對話產生集體智慧,體驗集體創造力。彼此激盪,終會找到合適的答案,解決個人、家庭或社區的問題。對話要求我們與所有人交流,需要學習對著團隊講出來,如此才會產生團體動力。
*擱置判斷、保持中立是深層對話的關鍵
判斷建議有時是有益的,但它同時讓人幾乎不可能真正的關心對方、傾聽對方,因為判斷會阻撓我們持續的傾聽,結果使我們僅獲得局部的資料,而不是完整的訊息,當我們著眼於局部,就會忽視事情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整體的影響。我們必須放慢判斷的速度,收集更多的資料,發現新的可能。習慣性思考會限制我們產生新觀念、新方法的能力。
*從對話中檢視自我視野的侷限
學習第一要務就是縮短彼此之間的這些距離,從自我對話開始學習,產生有效的對話,建立學習的對話力量。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思維假定和觀念,還包括根植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將這些假設稱為看法、意見或觀念,人們總是把自己和這些思維綁在一起,形成溝通困難的主要原因。對話可以探討自己思維假設背後的束縛,也是對形成思維的全部過程進行探索。
讀書會是學校教育的延續,是「沒有圍牆的學校」,然而讀書會開放、主動的學習內涵卻有別於傳統學校教育灌輸、被動的學習方式,因此,參與者雖然肯定讀書會的價值,卻也面臨挑戰,其中最大的問題癥結來自於國人缺乏對話的能力,近九成的讀書會參與者最喜歡聽別人說話,不習慣表達意見,常使讀書會成為被動的灌輸管道;再者若有對話的互動,也不知如何有效表達與交流,容易流於聊天的聚會,失去讀書會的精神,也使參與者興趣缺缺。
※討論的本質
對話是讀書會品質良窳的關鍵,是讀書會的要素,其關係如下圖:
對話建立於有效的表達,成員能夠針對主題深入探討,產生知性的收穫,才會引發閱讀的興趣;藉由討論,腦力激盪、分享智慧,體會參與讀書會不同於個人閱讀的樂趣與真誠交流的情趣,產生良好友伴關係的感性滿足,才能產生持續經營的能量。
讀書會的學習不是短時間可以看到成效的,閱讀的動力與經營的能量才能使讀書會參與者產生自我管理與主動學習的熱能,而對話是重要的催化,若能有效表達、分享智慧與充分交流,開拓參與者的成長空間,才能使讀書會穩健成長。
為什麼國人不擅於對話討論﹖傳統的教學方法強調了教訓與受教、灌輸與接收、強迫與服從的施與受關係,和討論的本質恰好背道而馳,討論是站在對話的立場出發,經由閱讀材料的消化與思考,針對主題表達觀點,專注聆聽他人意見,A提出看法,B因A的激盪,提出觀點,此時C提出意見時,常是包容A與B觀點的優點與相關思考,激盪更圓融的思維,在分享、互動、合作的過程中,集結眾人智慧,擴大思考空間,在內化學習中,不斷修正自我的價值觀,找到生命的原則,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圓融的智慧。每位參與者如同不同的樂器,依著樂譜(討論主題)演奏,不同的音質參與,演奏成優美的樂音;也如同內心一顆種子,在思考過程中,逐漸長成一棵生命樹,而透過眾人討論,繁衍成一座茂綠的森林,這種討論的實現是必須建立在接納、尊重、平等的對談本質中出發,才能產生學習的能量,開拓生命領域,而不擅討論者往往站在自我的立場,以摧毀別人為樂事,形成對立,成為討論殺手。下列的表格區分對話與對立的區別,若能以對話取代對立,將有助於討論的順利進行,獲得充實的學習成果。
※如何參與對話討論
帶領人的角色雖然重要,但卻不是最有學問的人,其主要任務是負責歸納與穿針引線的工作,而討論的成果有賴全體成員共同來耕耘,因此,以下提出幾項成員可以嘗試準備的基本討論技巧,以供參考。
一、事前準備:做一位自我要求的讀者
要有效表達,首先必須解讀材料,在閱讀時隨手劃記書中關鍵的精要文字、寫下靈光一閃的個人心得,閱讀後再一次瀏覽標題,尋找主旨,做成簡要的綱要,嘗試問自已是否可以用簡要的文字說出閱讀材料的要意,以下述的步驟,消化材料: 閱讀→掌握要議→優點賞析→疑問釐清→知識應用→延伸思考
並且可以嘗試做成下述的筆記:
二、參與對話討論的態度
會前做好準備後,不要放棄發言的權利,沈默會剝奪自我成長的機會,沒有意見的對錯,只有觀點的不同,與其事後懊惱,不如讓自我在陳述過程中獲得澄清、思考的機會。
其次,針對主題,發言簡潔扼要,避免壟斷與離題。每次發言以表達一個觀點為原則,不要一次把所有意見說完,如此可避免耽誤別人發言的時間,也可以使成員針對你的議題提出討論,而讀書會的有效表達常來自於是否真正聆聽別人竟見,以促進自我省思,激盪思考。因此,先排除自我預設的立場,保持開放的心態,以分享觀點為發言重點,以尊重、包容的態度促進全體成員的互動,並主動對帶領人提出需求,與所有參與的成員對話,不怕提出異議,卻要保持幽默輕鬆的態度,並真誠回饋與感謝,如此才能開啟寬闊學習空間的鑰匙。
因此,讀書會的內涵不只在於書香社會的營造,更是生活態度的學習,透過討論學習有效表達的習慣,以理性陳述觀點,讓知識消化成智慧;透過竟見交流,學習溝通能力、培養尊重、包容、接納的公民素養;經由分享、激盪生活智慧,在人與書、人與人、人與團體的互動與合作中,體驗生命真誠交流的感動,進而回歸尊重生命的價值,也因為如此,讀書會在當今價值觀混淆的功利社會中,才更產生了非凡的意義。
一、討論是一種「對話」的過程
(一)對話的感覺
1.像春風—-舒服
2.像圍爐—-溫馨
3.像散步—-輕鬆
4.像媽媽的臂彎—-安全
5.像山谷的溪水—-流暢
6.像大海的波濤—-衝擊
(二)對話的價值
1.提供表達的機會
2.激發多元的思考
3.肯定平等的對待
4.省思深層的自我
5.培養深廣的生命情操
二、應生命的自然呼喚
(一)討論的前提:
討論的本意是讓參與者可以說話,沒有既定的底線,有意見者皆可以發言,因此,討論是讓參與者想說、敢說、能說、會說;同時,也有人願意聽、能聽、會聽,所以,討論基本上是:
(1)人人可參興,意見被接納
(2)彼此有回應,經驗相激盪
(3)觀念有衝擊,交流有收獲
(二)思考的過程:
有效的思考是一種連續的過程,通常是循序漸進、按步就班、由淺到深、自熟悉到陌生、由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因此,有效的討論也要依循思考的步序,才能順暢、熱絡、豐富、深入。
(三)四層次討論
根據上述討論,帶領者可做下列四層次提問,漸進地帶領討論:
1.熟悉與複習材料:提問有助成員熟悉與複習材料的問題,包含:已知的、記憶中的、立即聯想的等。
2.消化與回應材料:提問有助成員將對材料直覺立即的消化內涵表達出來的問題,包含:對材料產生的感受、印象、聯想、經驗立即聯結、對位及角色、概念的消解等。
3.驗證與詮釋材料:提問能引發成員對材料提出自己看法或體驗的問題,以引發多元的交流,映照材料與成員的切身關係,包含:原因、理由的說明,個人觀點的詮釋以及他人或自己相關的驗證等。
4.深化與活化材料:提問協助成員將第三層次的內涵加以整理,並凝聚出貫穿其中或潛藏於內的深義,進而回扣材料內蘊的真理,包括:整理、啟示、挑戰、掙扎、學習、發現、洞察、體悟、心得、應用、應許、提醒等。
三、帶領討論是提供一種交流的情境
(一)帶領討論的基本工作
1.問”好”的問題,以引起交流互動;
所謂”好”的問題,就是”有效”的問題,此意指問題能讓成員”聽懂”、”易答”,且能”深入採討”(與主題有關,並能有不同角度,層面的採討,而”好”問題的基本條件是(1)清楚,(2)單一,(3)開放。
2.整理交流的內容,以催化進一步的研討。
(二)帶領者的心法
1.基本心態:
(1) 開放心:廣納十方之音,不預設立場與底線。
(2) 平等心:對成員及其意見不升值、不貶值、無分別心。
(3) 學習心:抱持一顆新鮮、謙虛的心,向材料請益,以成員為師,不斷學習。
(4) 信賴心:相信成員努力參與的心,以及團體自然平衡的力量。
2.積極態度:
(1) 接受:不防衛、全然地尊重成員存在的價值及聆聽意見。
(2) 回應:表達所接收到的訊息,讓成員感到被聽見。
(3) 邀請:誠懇邀約成員參與討論,而非要求,使成員有被看重感,而更願參與。
(4) 欣賞:不論是否同意成員的意見,皆以欣賞的角度來對待成長及表現。
3.帶領功夫:
(1) 問:提問有效的(如:清楚、單一、開放等)四層次問題,以激發、催化思考與表達。
(2) 聽:專注聆聽,以了解成員表達的內容。
(3) 應:將所聽到的加以精確回應與整理。
(4) 串:將成員們表達的意見加以連結、組織,整理出異同關係。
(5) 化:將離題的內容轉化回主流,以問題平衡論點的偏頗或不足,或將成員表達的重點、精義點化出來,甚至深化其內涵。
(6) 結:討論至最後需對討論要點做結語,如:重點整理。提示或後續待思考問題等,以作為討論的結束。
(三)帶領討論的準備步序
1.精讀材料;
2.凝聚主題;
3.佈局安排(含:高潮、樂章、前奏、結束及時間等);
4.四層次問題設計;
5.錦囊準備
6.腦中預演
1.用意:
a.從“教”(老師為中心)轉變到“學”(學生為中心)
b.立基於對話的精神
2.說明:
第一層次:
1.找出關鍵字的目的在於熟悉並複習材料
2.問題有標準答案,並可從材料中尋得
3.問題可由對方來設計,在設計問題的過程中便可作複習
4.先找出6-8個關鍵字,以關鍵字作為答案來出題
第二層次:
1.聯想的目的在於發現對方的喜好、生活經驗、潛意識、學習智能…
2找出精華使之變成資料,此一步驟如同電腦中的 “蒐尋”功能
3.對關鍵字作聯想(約8-10個相關內容),同一個關鍵字可多作幾次的聯想
4.聯想有三個層次:具象(實物,幼兒、低年級適用)、抽象(感覺,中、高年級適用)、道德(形而上,青少年適用)
5.以一分鐘為限,儘可能想出10個相關的事物
6.迷你心智繪圖很適合用於文史科目的複習,藉此方法作資訊的聯想與統整
基礎閱讀的「閱讀方法」
(1)閱讀準備階段、學前教育或幼稚園的學習經驗、視聽功能發展。
(2)認字、看圖識字、小學低年級、讀寫能力發展。
(3)字彙的增長及對課文的運用,中高年級之功能性讀能力。
(4)精練與增進的閱讀,消化自己的閱讀經驗、青少年之讀寫功能。
檢視閱讀:
一、有系統的略讀或粗讀
(1)先看書名頁,然後如果有序先看序,注意副標題,相關說明、宗旨。
(2)研究目錄頁、基本架構、概括性理解。
(3)附有索引,需檢閱一下,議題範圍。
(4)讀一下出版者的介紹。
(5)可挑幾章看起來和主題息息相關的篇章來看。
(6)書打開東翻西翻,唸一、兩段。
二、粗淺的閱讀
在閱讀一本書時,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滿足與理解。
分析閱讀的三階段:
1.分析閱讀的第一階段: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規則
(1)依照書的種類與主題來分類。
(2)使用最簡短的文字說明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將主要部分按順序與關連性列舉出來。將全書的大綱列舉出來,並將各個部分的大綱也列出來。
(4)確定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2.分析閱讀的第二階段:詮釋一本書的內容規則
(1)詮釋作者的關鍵字,與他達成共識。
(2)由最重要的句子中,抓住作者的重要主旨。
(3)知道作者的論述是什麼,從內容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再重新架構出來。
(4)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那些問題,還有那些是沒解決的。再判斷那些是作者知道他沒解決的問題。
3.分析閱讀的第三階段:像是溝通知識一樣的評論一本書的規則
(1)除非你已經完成大綱架構,也能詮釋整本書了,否則不要輕易批評。(在你說出「我讀懂了!」之前,不要說你同意,不同意或暫緩評論。)
(2)不要爭強好勝,非辯到底不可。
(3)說出評論之前,你要能證明自己區別得出真正的知識與個人觀點的不同。
主題閱讀
一、觀察研究範圍:主題閱讀的準備階段
(1)針對你要研究的主題,設計一份試驗性的書目。你可以參考圖書館目錄、專家的建議與書中的書目索引。
(2)瀏覽這份書目上所有的書,確定哪些與你的主題相關,並就你的主題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二、主題閱讀:閱讀所有第一階段收集到的書籍
(1)瀏覽所有在第一階段被認定與你主題相關的書,找出最相關的章節。
(2)根據主題創造出一套中立的詞彙,帶引作者與你達成共識~無論作者是否實際用到這些詞彙,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絕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這套詞彙來詮釋。
(3)建立一個中立的主旨,列出一連串的問題~無論作者是否明白談過這些問題,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數的作者都要能解讀為針對這些問題提供了他們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議題。然後將作者針對各個問題的不同意見整理陳列在各個議題之旁。你要記住,各個作者之間或之中,不見得一定存在著某個議題。有時候,你需要針對一些不是作者主要關心範圍的事情,把他的觀點鮮讀,才能建構出這種議題。
(5)分析這些討論。這得把問題和議題按順序排列,以求突顯主題。比較有共通性的議題,要放在比較沒有共通性的議題之前。各個議題之間的關係也要清楚地界定出來。(整理自如何閱讀一本書)
讀書會可以滿足人的基本需求。讀書會的功能不只在資訊、經驗分享,更透過一群人的開放表達,你能聽到多元化的聲音和自由對話,而時日久了,美一位成員以真誠純樸的心彼此鼓勵肯定,互相扶持,甚至透過交流激盪,頓悟而達到觀念得改變。
研習材料:詩
一、內容:
我是瓶 我裝酒 我有千種風貌
我可以使地球上一半的人醉 改變另一半人的命運
我是瓶 我裝醋 我裝麻油 我裝胡椒粉
我替滄桑人生調味 暫時忘記人間愁苦
我是瓶 我裝古龍水 我裝香水 我裝礦泉水 讓甘泉流入生命
我是瓶 我是瓶 我不停地向你說 我是瓶 瓶本身到底是什麼呢?
PS.1.在定名建議:『我是瓶』。
2.「我是瓶」有幾個?因不停地向你說,故有數不清的數量。
3.先說與作同時,再來可只作動作不發聲。
研習材料:音樂
災難不一定躲得過 失敗不一定最難受 現在不一定不快樂
時間不一定能長久 楊柳不一定不再有 悲傷不一定最軟弱
別急著說別無盼望 別以為世上只有是與非
許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個 所以我們永遠有路可走
你能找個地方難過 也一定能找到力量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快樂 懂得遺忘的人找到用心 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
天冷不是冷 心寒才是寒 願您的心都是溫暖的、自在的、快樂的……..
聆聽音樂,並翻看歌詞,約5分鐘。
原版歌詞內容:
逃避不一定躲得過 面對不一定最難受 孤單不一定不快樂
得到不一定能長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有 轉身不一定最軟弱
別急著說別無選擇 別以為世上只有對與錯
許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是只有一個 所以我們永遠有路可走
你能找個理由難過 也一定能找到快樂
懂得放心的人找到輕鬆 懂得遺忘的人找到自由 懂得關懷的人找到朋友
天冷不是冷 心寒才是寒 願您的心都是暖暖的…………..
*
1.四層次提問法運用。
(1) 聽完此歌覺得不錯的請舉手?
(2) 聆聽此歌想到何種情景?
(3) 此歌您最喜歡那一句?
(4) 此歌演唱者為誰?黃韻玲
(5) 此歌歌名為何?答案不只一個。
(6) 此歌妳覺得如何?
(7) 音響效果須加強,歌詞太含糊。
(8) 多一種音樂帶領技巧學得,有別於一般較理論探討,讓人互動多。
(9) 在自我填詞部份,在見原歌詞時,累同部份即會很喜悅。
(10) 時間掌控相當不錯。
(11) 靈活帶領技巧。
每位所填寫歌詞內容如下:
※一首歌從森林裡走過來,隨著風飛揚,來到心的城鎮。
像媽媽的聲音,一句句的愛的叮嚀。
你聽是大自然的聲音,是陽柳在風中擺動身體,
輕輕柔柔的一首歌,請你靜靜聽,請你靜靜聽。
※一首歌從遠處裡走過來,隨著風飛揚,來到心的故鄉。
像媽媽的聲音,一句句的愛的叮嚀。
你聽是什麼樣的聲音,是陽柳在風中擺動身體,
輕輕柔柔的一首歌,請你靜靜聽,請你靜靜聽。
※一首歌從大海裡走過來,隨著風飛揚,來到你的心中。
像天使的聲音,一句句的慈祥叮嚀。
你聽是真善美的聲音,是天使在風中擺動身體,
安祥動人的一首歌,請你靜靜聽,請你用心聽。
※一首歌從音符裡走過來,隨著風飛揚,來到心靈的身處。
像流水的聲音,一句句的悅耳叮嚀。
你聽是蟲鳴鳥叫的聲音,是你我在風中擺動身體,
弦律優美的一首歌,請你細細聽,請你慢慢聽。
※一首歌從夢裡裡走過來,隨著心飛揚,來到心的國度。
像風玲的聲音,一句句的悅耳叮嚀。
你聽是什麼樣的聲音,是棉絮在風中擺動身體,
美好回憶的一首歌,請你用心聽,請你微笑聽。
※一首歌從黑夜裡走過來,隨著心飛揚,來到我的窗前。
像蟋蟀的聲音,一句句的重複叮嚀。
你聽是唧唧唧的聲音,是絲竹在風中擺動身體,
我最深愛的一首歌,請你靜靜聽,請你靜靜聽。
※一首歌從陽光裡走過來,隨著心飛揚,來到心的你我。
像天籟的聲音,一句句的祝福叮嚀。
你聽是小天使的聲音,是精靈在風中擺動身體,
天空之城的一首歌,請你輕輕聽,請你柔柔聽。
※一首歌從音響裡走過來,隨著心飛揚,來到我的耳裡。
像心靈的聲音,一句句的悉心叮嚀。
你聽是心海裏的聲音,是音符在風中擺動身體,
譜出動人的一首歌,請你靜靜聽,請你用心聽。
※聆聽音樂,並將歌詞發給組員。
一首歌從山谷裡走過來,隨著風飛揚,來到我的身邊。
像媽媽的聲音,一句句的溫暖叮嚀。
你聽是小米田的聲音,是小米在風中擺動身體,
輕輕柔柔的一首歌,請你仔細聽,請你仔細聽。
1.採用四層次提問法:
你記憶中認為媽媽最溫暖的叮嚀是什麼?
你猜此歌是何種人所唱?南庄鄉蓬萊國小六年級學生。
請猜此音樂歌名?風中小米田。
請問聽完後感覺?
材料:繪本 主題:媽媽,你愛我嗎?
1.帶領人先發給每人一張故事內容及備註說明,然後用繪本逐頁導讀。
2.採四層次提問法及藝術批評法進行:
教學者的職責
1、教完∕教會一為何教
2、知識∕技能∕風格一教什麼
3、教材∕老師∕學生一為誰教
4、過程∕結果∕∕餵食∕覓食∕∕白紙∕種子一如何教
※教師是『協助學生有效學習的專業工作者』
學習的典範
1、客觀主義-系統科學的學習:
*已知的∕基礎的∕結果的∕上對下∕不平等∕被動
2、詮釋主義-對話建構的學習:
*當下的∕創造的∕過程的∕交流互動∕平等∕互為主體
3、解放主義-反思深層的學習:
*源頭的∕挑戰的∕自省的∕更新的∕自我對話/內在關係
※學習的形式決定學習的內涵
思考的過程
1、由淺顯到深奧
2、由熟悉到陌生
3、由簡單到複雜
4、由具體到抽象
壹、閱讀技巧
一、直接研讀法:
1.內文尋索
2.逐節研讀
3.綜合閱覽
4.眉批加註
5.筆記摘要
二、SQ3R法:
1.Surve 約略瀏覽
2.Question 提出問題
3.Rcad 詳細精讀
4.Recall 回憶回想
5.Review 評論檢討
三、7W擷取法:
1.Why 擷取材料的意義及作者的原意
2.What 擷取重要結構,內容及其關係邏輯
3.Who 擷取文章內人物角色的認知及其相關性
4.When 擷取時空年代及情節之流程性
5.Where 擷取地理環境及故事背景所呈現的意境
6.How 擷取內容之價值判斷,延伸議題及對自己有所感受,思考後之整理應用
7.Which擷取關鍵點(人事地物)及個人行動策略的關鍵
次序,輕重緩急之研判
貳、閱讀材料的解讀
一、分辨材料的性質
1.精讀性文章與粗讀性文章
2.專業性文章與通識性文章
3.思考性文章與行動性文章
二、找出文章的重點
1.找重要概念
2.找學術名詞
3.找思考脈落
4.找章節段落
三、熟悉材料的內涵
1.在書本上畫出記號
2.在筆記本上作出摘要
3.念出重要詞句段落
4.編成自問自答的形式
5.畫成心智繪圖的格式
參、消化材料
1.客觀熱解內容…(掌握結構/熟悉內容)
2.精確抓住重點…(作者本意/要點關鍵)
3.主觀對話驗證…(個人體驗/疑惑求解)
4.用心悟出深意…(心得意義/真理相扣)
5.心智繪圖記錄…(關鍵用字/強化記憶)
肆、活化材料
1.透視作者的用意
2.拓展相關的議題
3.落實實務的考量
4.創造嶄新的觀點
5.反思個人的心智模式
伍、導讀技巧
一、七段論法:
1.掌握要義
2.優點賞析
3.缺失批判
4.疑惑探索
5.個人體驗
6.知識應用
7.延伸思考
二、八項智能取法:
1.語言的
2.邏輯、數理的
3.空間、視覺的
4.音樂的
5.人際的
6.自省的
7.身體動能的
8.博物學者約
三、六頂思考帽分析法:
1.白色思考帽
2.紅色思考帽
3.黃色思考帽
4.黑色思考帽
5.綠色思考帽
6.藍色思考帽
四、批判思考法:
1.透視作者法
2.邏輯分析法
3.反證列舉法
4.併排比較法
陸、團體導讀問話技巧
一、議題邀約式問語
1.針對議題有那位成員願意為我們分享﹖
2.除了以上議題之外,您是否還有其他針對材料延伸的話題﹖
二、感官式問語
1.您看到什麼﹖
2.您聽到什麼﹖
3.您聯想到什麼﹖
4.您感受到什麼﹖
5.您檢視到什麼﹖
6.您整理到什麼﹖
7.您將如何應用到生活中﹖
一、提問是刺激思考的引信
1.發問的前提
問題、思考、表達三者交互的過程
2.問題的條件
問「好」的問題;好問題的條件:清楚 單一 開放
「有效」的問題;〝聽懂〞(了解題意)、〝易答〞,且能〝深入探討〞
二、問題要有助於思考的層次流
三、善問者能靈活回應與兼聽
提問非直線式,而是螺旋式的轉進
提問真功夫,平時裝備是基礎,現場客觀與主觀材料相扣聯。
1.影片中主角行為上的困擾是源自於天生的什麼症狀?
2.這樣的症狀給他帶來哪些麻煩?
3.他的轉捩點是因為巧遇到什麼樣的團體?
4.這個團體提供哪些資源來幫助這些離了譜的音符找到自己的五線譜?
5.回想周遭還有哪些青少年正處在“離譜”的苦惱中?
6.思考一下,面對青少年“離譜”的行為,以往的看法和點閱影片後的想法有何改變?
7.對於“離譜”的青少年,我們可以怎樣來幫助他們找回自己的譜。
8.我們有哪些資源可以用來提供給探索中的青少年,協助他們不致於付出“離譜”的代價。
一、讀書的精神
(一)客觀了解的精神~了解
(二)不斷對話的精神~驗證
(三)見林見樹的精神~消化
二、讀書的境界
(一)讀過
(二)讀懂
(三)讀通
(四)讀透
三、消化材料的步序
(一)客觀熟解材料(掌握結構/熟悉內容)
(二)精確抓住重點(作者本意/要點、關鍵)
(三)主觀對話驗證(我的體驗/疑惑求解)
(四)用心悟出深意(心得、意義/真理相扣)
→奠下有效、自如、帶領討論的根基